2025年6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彭晓云应邀走进文化传播学院《陶瓷艺术鉴赏与评论》课堂,以一场题为《海遗珍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国古代外销瓷鉴赏》的精彩讲座,为师生们开启了一场解读中国古代外销瓷的知识之旅,引领师生们深入理解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与深远意义。
理论导入:国博藏考古出水外销瓷器藏品体系
讲座伊始,彭晓云首先介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下文简称“国博”)藏重要沉船出水外销瓷器,具体如南宋南海一号沉船、华光礁一号沉船,元代平潭大练岛沉船,清代康熙时期的碗礁一号沉船等出水瓷器,包括出口瓷器的窑口类型、产品特征及外销规模等。这些沉船出水的精美瓷器出口规模较大、数量众多、品类丰富,构建起国博独具特色的考古出水外销瓷藏品体系。

图:国博藏南宋“华光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拍摄于国博“中国古代瓷器专题展”)
代表性藏品鉴赏:文化交融的见证
其次,彭晓云在讲座中介绍了部分近年来国博新征集入藏的部分外销瓷及相关研究,如唐代绿釉委角印菱花纹方盘、白釉海棠式玉璧底碗, 明末青花克拉克盘,清代康熙青花西洋人物图盘、乾隆粉彩“三十五年杨丙观画”款纹章盘等代表性器物。这些藏品不仅展现了古代外销瓷的精湛工艺,更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融,为研究18 - 19世纪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资料。
国博藏清代欧洲定制纹章瓷赏析: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此外,彭晓云还介绍了国博藏清代欧洲定制纹章瓷,包含盘、碗、杯、碟、茶壶、糖罐等丰富器型,以釉上粉彩装饰为主,兼有少量青花瓷,纹饰上普遍加施金彩。纹章多装饰于盘正中心或杯、碟、壶、罐等立件的外壁醒目处,绘制工艺精美繁复,定制者主要为英国、荷兰、葡萄牙、美国、法国的商人、贵族、公司、皇室或地方州政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私人持有者的身份、阶层、职业、婚姻状况,以及瓷器定制时间、定制途径等,这些纹章瓷对研究18 - 19世纪欧美的家族发展史、纹章文化史、以及当时中国外销瓷生产面貌、对外输出历史等均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资料,是研究清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活化石”。
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与产业精英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也让师生们对中国古代外销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师生们将继续保持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热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审核/余孝平 余一鸣 张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