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精英进课堂——以瓷为媒 开启跨文化对话新视界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1日 08:49  点击率:

2025年4月19日,院《陶瓷艺术鉴赏与评论》课程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产业精英进课堂”活动。在主讲教师余孝平教授的带领下,中国陶瓷文化国际传播微专业和2022级英语专业学生走出传统教室,走进湖田瓷社陶瓷文化国际传播交流中心,与产业精英展开深度对话,在陶瓷艺术的世界里探寻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的奥秘。

产业视角解构理论,激活知识生命力

当日,江西省“赣鄱俊才”文化领军人才、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新青年湖田瓷社社长章晨受邀为学生授课。章晨从中国陶瓷艺术的源头讲起,从万年陶器与仰韶文化陶器纹饰,到不同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纹饰艺术的演变,再到影响世界的中国外销瓷装饰艺术赏析原理,为学生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脉络图。

在瓷社讲堂,学生们不仅聆听了陶瓷艺术审美理论讲解,更在章晨的带领下,近距离观赏瓷社收集的古瓷标本、历代瓷器以及中国外销瓷纹饰,还有艺术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临摹与衍生艺术创新设计成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对陶瓷艺术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以往,在陶瓷艺术鉴赏与评论》课堂中,陶瓷吉祥纹饰的类别与寓意,如“莲花”象征高洁、“蝙蝠”谐音“福气”、“缠枝纹”寓意生生不息等,仅停留在老师讲课课件插图中,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层共鸣。而此次章晨展示的一件当代青花瓷瓶,为学生们打开了新的认知大门。瓶身以传统“缠枝莲纹”为底,却在莲心处融入现代抽象线条,象征传统与创新的共生。章晨解释道:“缠枝纹的‘连绵不断’不仅是工艺美学,更是匠人对文化传承的执念。”这一案例让“纹饰寓意”从静态符号转变为动态的文化叙事,使学生们深刻理解到吉祥纹饰不仅是装饰,更是历史、信仰与匠心的载体。

章晨还对陶瓷IP开发、品牌运营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景德镇文创茶器”为例,拆解了从传统纹样提取、现代器型改良到联名营销的全链条逻辑。这让学生们意识到,陶瓷艺术在追求艺术价值的同时,还需考虑用户需求、生产成本等现实因素,将前期课程中强调的“器型审美”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跨文化对话拓宽视野,深化艺术普世价值认知

湖田瓷社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盛宴,更是跨文化交流的舞台。章晨对一系列经典器物的解析,将课堂中零散的陶瓷工艺知识串联成完整的技术体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复杂性与创新性。

在湖田瓷社国际传播中心还有5位澳大利亚艺术家学习陶瓷工艺与创作,学生们聆听了澳大利亚艺术家雷大卫(David Reid)带来的《从当代水墨绘画到陶瓷艺术》讲座。雷大卫分享了自己从当代水墨绘画到陶瓷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讲述了在宣纸上与在陶瓷上作画的不同感受。他展示的抽象水墨绘画作品,将自己的见闻融入到陶瓷绘画之中,用抽象又写实的笔触绘出一路的见闻,既保留了设计感,又赋予画面现代构成感,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这种跨媒介创作视角,让学生们意识到“陶瓷装饰技法演变”并非封闭体系,而是可以与当代艺术观念碰撞出新可能,为理解陶瓷艺术的创新性转化提供了鲜活案例,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雷大卫通过展示融合东西方元素的绘画与陶瓷作品,分享了自己对东方陶瓷文化的理解与再创作过程。这种“他者”视角不仅打破了学生们对陶瓷艺术的固有认知框架,更让他们意识到陶瓷作为文化载体的普世价值。它证明了陶瓷艺术既能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又能通过跨文化交流实现创新发展,深化了学生们对“陶瓷艺术的国际化传播”理论的理解,也让他们学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鉴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瓷作品。

多元学习模式,重塑认知体系

此次“产业精英进课堂”与实地考察的多元学习模式,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这种学习模式犹如多棱镜般折射出陶瓷艺术的丰富内涵,不仅帮助学生验证、巩固了前期课堂知识,更通过多维视角的碰撞,重塑了学生的认知体系。

学生们纷纷表示,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将以更立体、多元的思维方式鉴赏陶瓷艺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持续探索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当代生命力。

采用“产业精英进课堂”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多元学习模式,将艺术鉴赏课堂延伸至艺术家创作中心这一实践前沿阵地。在此模式下,学们既能近距离观赏陶瓷艺术佳作,又能聆听产业精英——艺术家现场解析陶瓷艺术工艺的精妙之处、纹饰设计的创新思路。这种模式仿若一座坚实桥梁,一头连接着教室内的美学理论积淀,另一头则通向艺术创作现场所蕴含的鲜活之美、实践之真,实现了理论认知与艺术美感的深度交融。在“知”与“行”的交互中,学生们完成了对陶瓷艺术鉴赏的深度探索,让吉祥纹饰的符号意义在匠人的指尖具象为文化基因,让陶瓷艺术的技术奥秘在窑火中升华为审美哲学。当学习从“听”延伸到“看”、从“读”深化为“思”,陶瓷艺术便不再是课本上的冰冷知识,而是融入血液的文化记忆与创作冲动。

未来,学院《陶瓷艺术鉴赏与评论》课程还将继续深化这一教学模式,邀请更多产业精英与国外艺术家走进课堂,为学生们带来更多元、更丰富的艺术体验,助力学生在陶瓷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入。(审核/余孝平 余一鸣 张海军)